富營養化初期湖泊退化生境綜合改善技術體系
成果簡介
課題來源: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
課題立項名稱:洱海湖泊生境改善關鍵技術與工程示范
課題立項編號:2012ZX07105004
研究起始日期:2012年1月
研究終止日期:2017年12月
針對洱海水生態系統已先于水質惡化的問題,攻克了生境診斷、沉水植被面積擴增、生物控藻、水華去除等關鍵技術,形成了富營養化初期湖泊的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包括三項關鍵技術:首先,對洱海生境退化特征、成因和關鍵指標閾值進行深入分析,科學研判洱海水生態系統仍可逆轉,處于水體生境改善的關鍵時期;第二,優化洱海水位運行,同時采用物理-化學聯控措施阻控底泥氮磷釋放,為沉水植被恢復創造條件,并通過繁殖體和幼苗補充等措施實現水生植被面積擴增與群落優化;第三,建立科學禁漁和放捕魚機制,優化魚類結構以增強魚控藻效率,并配合其它措施達到控藻除藻效果。
課題立項名稱:洱海湖泊生境改善關鍵技術與工程示范
課題立項編號:2012ZX07105004
研究起始日期:2012年1月
研究終止日期:2017年12月
針對洱海水生態系統已先于水質惡化的問題,攻克了生境診斷、沉水植被面積擴增、生物控藻、水華去除等關鍵技術,形成了富營養化初期湖泊的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包括三項關鍵技術:首先,對洱海生境退化特征、成因和關鍵指標閾值進行深入分析,科學研判洱海水生態系統仍可逆轉,處于水體生境改善的關鍵時期;第二,優化洱海水位運行,同時采用物理-化學聯控措施阻控底泥氮磷釋放,為沉水植被恢復創造條件,并通過繁殖體和幼苗補充等措施實現水生植被面積擴增與群落優化;第三,建立科學禁漁和放捕魚機制,優化魚類結構以增強魚控藻效率,并配合其它措施達到控藻除藻效果。
技術狀況
創新性
獨占性
盈利性
持續性
先進性
成熟度
當前洱海處于富營養化初期,其水生態系統具敏感性和脆弱性,是保護治理的關鍵時期。在“十一五”對洱海水生態系統的退化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基礎上,“十二五”主要針對洱海水生植被退化、底泥污染重、魚類控藻效率差、以及藻類水華易發等突出問題,突破了生境退化狀態評估技術(3-7級),水生植被面積擴增與群落優化的整裝技術(3-7級)及藻類生物控制與水華應急處置技術(3-7級),共形成6項發明專利,形成了富營養化初期湖泊的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相關技術在洱海紅山灣10 km2水域進行工程示范取得良好效果;相比基礎年(2012年),示范區水生植被面積擴大43.2%,水華堆積區的水體葉綠素濃度下降50.6%,藻類生物量降低21.1%,水體透明度提高20.1%,外源入湖氮磷濃度分別下降58.7%和75.4%;上述指標達到示范工程考核指標要求,可為我國類似湖泊的治理提供技術支撐。
創新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洱海生態水位優化調控技術。創新了洱海水位調控的思路:從以水資源和防洪為主向以生態水位優先轉變;從以往基于經驗的模糊水位調控,向基于沉水植被適合度數值模擬的精準水位調控轉變。
2.表面藍藻水華絮凝自體上浮打撈技術。絮凝劑主材源自洱海淺水區常見剛毛藻,生態環保;絮凝體聯結強度高且密度低,促進其吸附微氣泡上浮以便于打撈去除,由此避免了傳統絮凝下沉造成泥水界面缺氧和腐爛分解造成的二次污染。
3.創新提出經典與非經典生物控藻并重的模式。首次提出了控制鰱鳙投放量,增加土著魚類投放比例,突破洱海藻類生物控制從非經典為主轉變為經典和非經典并重的生物控藻模式。
4.評估洱海內負荷的生態效應并預測其風險。明確了洱海底泥污染貢獻,底泥氮磷釋放量分別約占入湖負荷的15%-20%和10%-15%;分析了水質、內源污染和外源入湖污染的時空匹配關系,為藻類水華預測及風險防控提供依據。汛期湖灣水質主要受外源入湖氮磷影響,汛后沉積物氮磷釋放延續了水體高氮磷濃度而成為藻類水華的基本條件。
創新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洱海生態水位優化調控技術。創新了洱海水位調控的思路:從以水資源和防洪為主向以生態水位優先轉變;從以往基于經驗的模糊水位調控,向基于沉水植被適合度數值模擬的精準水位調控轉變。
2.表面藍藻水華絮凝自體上浮打撈技術。絮凝劑主材源自洱海淺水區常見剛毛藻,生態環保;絮凝體聯結強度高且密度低,促進其吸附微氣泡上浮以便于打撈去除,由此避免了傳統絮凝下沉造成泥水界面缺氧和腐爛分解造成的二次污染。
3.創新提出經典與非經典生物控藻并重的模式。首次提出了控制鰱鳙投放量,增加土著魚類投放比例,突破洱海藻類生物控制從非經典為主轉變為經典和非經典并重的生物控藻模式。
4.評估洱海內負荷的生態效應并預測其風險。明確了洱海底泥污染貢獻,底泥氮磷釋放量分別約占入湖負荷的15%-20%和10%-15%;分析了水質、內源污染和外源入湖污染的時空匹配關系,為藻類水華預測及風險防控提供依據。汛期湖灣水質主要受外源入湖氮磷影響,汛后沉積物氮磷釋放延續了水體高氮磷濃度而成為藻類水華的基本條件。
市場狀況
市場分析
商業模式
營銷狀況
該成果可廣泛應用于富營養化湖泊的生境改善與生態修復,目前,湖泊的富營養化仍是國內大部分湖泊所面臨的問題,該科技成果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轉化需求狀況
擬采取的轉化方式:
合作研發;技術轉讓;技術入股
資金需求額:
800萬元
應用推廣已投入情況:
2925萬元
融資用途:
產品研發
管理團隊狀況
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管理結構
財務狀況
評價機構
評價意見
評價機構:
國家水專項管理辦公室
評價方式:
驗收
評價日期:
2018年7月25日
推薦單位
- 單位名稱:
- 中國科學院
完成單位
- 單位名稱: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單位性質:
- 科研院所
聯系方式
- 聯系電話:
- 010 - 64444088
- 電子郵件:
- cgdj@tech110.cn
所屬領域
- 所屬新興產業領域:
- 節能環保
- 所屬高新技術領域:
- 環境保護
微信公眾號
服務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