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青海省科技成果統計分析報告
2018年度青海省科技成果
統計分析報告
2018年,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在廳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創新服務方式、簡化登記流程,采用多方式、多渠道登記,登記數量穩步提高。截止2018年10月31日,全省共登記各類科技成果518項。現將成果登記總體情況做如下分析:
一、基本情況
2018年度全省共登記科技成果518項,較上年增長1.57%。從2013至2018年,科技成果登記數量五年增長明顯,如下圖1所示。
518項科技成果中,如下圖2所示,應用技術成果393項,占75.87%;基礎理論成果103項,占19.88%;軟科學成果22項,占4.25%。
如下表1,518項科技成果中,鑒定項目共280項(占54.05%);驗收項目90項(占17.37%);評審項目91項(占17.57%);行業準入成果57項(占11.00%),行業準入類成果為青海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地方標準項目和經青海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項目。
表1 2018年與2017年科技成果評價方式統計表
成果評價 方式 |
2017年 |
2018年 |
||
成果數(項) |
占比(%) |
成果數(項) |
占比(%) |
|
鑒定 |
272 |
53.33 |
280 |
54.05 |
驗收 |
61 |
11.96 |
90 |
17.37 |
評審 |
103 |
20.20 |
91 |
17.57 |
行業準入 |
74 |
14.51 |
57 |
11.00 |
518項科技成果中,國家科技計劃31項(自然科學基金13項、科技支撐計劃5項、星火計劃3項、火炬計劃1項、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1項、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5項、科研院所技術開發研究專項資金1項、其他2項),占5.98%;部門計劃40項,占7.72%;地方計劃133項,占25.68%;部門基金2項;地方基金2項;自選項目163項,占31.47%;國際合作6項;橫向委托4項;其他廳局計劃成果137項,占26.45%。(見圖3)
其中,我廳下達的項目登記成果138項,進一步按照廳處室進行劃分,按照成果數量由高到低依次排序為:政策法規與基礎研究處84項,農村科技處(包含農社未分成果)25項,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處12項,國際合作辦公室10項,社會發展科技處4項,農村牧區能源辦公室3項(見表2)。
表2 2018年科技廳下達項目登記成果來源分布
成果來源 |
登記數量(項) |
占總量比(%) |
政策法規與基礎研究處 |
84 |
60.87 |
農村科技處 (包括農社未分項目) |
25 |
18.12 |
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處 |
12 |
8.70 |
國際合作辦公室 |
10 |
7.25 |
社會發展科技處 |
4 |
2.90 |
農村牧區能源辦公室 |
3 |
2.17 |
合計 |
138 |
|
518項科技成果中,企業居成果完成主體的首位,達151項(其中科研轉制型企業完成15項),占29.15%;醫療機構完成106項,占20.46%;獨立科研機構完成86項,占16.60%;大專院校完成68項,占13.13%;其它單位(各類事業單位)完成107項,占20.66%。(見圖4)
518項科技成果中,國內領先及以上水平的共236項,占45.56%。圖5可以看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18項,占3.47%;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41項,占7.92%;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成果177項,占34.17%,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成果159項,占30.69%;國內一般水平的成果27項,占5.21%;未評價水平96項,占18.53%。
518項科技成果中,參與項目研究的科研人員共7084人次,平均每個項目13名科研工作者。
從學歷構成來看,圖6表明,我省的科技工作者隊伍主要以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構成。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本科學歷共6532人次,占92.21%;大專學歷為440人次,占6.21%;大專以下文化程度為112人次,占1.58%。
從年齡結構來看,圖7表明,中青年是科技成果研究人員主體。55歲以下科研人員6847人次,占96.65%。其中35歲以下科研人員為2324人次,36-45歲之間科研人員為2476人次,46-55歲之間科研人員為2047人次。56歲以上科研人員為237人次。
從技術職稱來看,見表3,具備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科研人員為5682人次,達80.21%,占據了科研人員的主要比例,初級職稱者為922人次,占13.02%,其他科研人員480人次,僅占6.78%。
表3 2018年青海省科技成果完成人員技術職稱構成
技術職稱(人次) |
合計 |
獨立科研機構 |
大專院校 |
企業 |
醫療機構 |
其他 |
院士 |
3 |
1 |
1 |
- |
- |
1 |
正高 |
983 |
170 |
185 |
193 |
292 |
143 |
副高 |
2198 |
356 |
219 |
613 |
386 |
624 |
中級 |
2498 |
435 |
204 |
807 |
421 |
631 |
初級 |
922 |
76 |
49 |
344 |
186 |
267 |
其他 |
480 |
85 |
165 |
125 |
34 |
71 |
2018年度形成知識產權434件。其中,發明專利達230項,占知識產權數的53.00%;實用新型專利158項,占36.41%;外觀設計專利11件,軟件著作權35項。(見表4)
表4 2018年青海省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產出構成
|
合計 |
獨立科研機構 |
大專院校 |
企業 |
醫療機構 |
其他 |
知識產權數 |
434 |
85 |
60 |
260 |
2 |
27 |
其中:發明專利數 |
230 |
59 |
28 |
135 |
- |
8 |
實用新型專利數 |
158 |
18 |
27 |
100 |
2 |
11 |
外觀設計專利數 |
11 |
- |
4 |
7 |
- |
- |
軟件著作權數 |
35 |
8 |
1 |
18 |
|
8 |
其他 |
0 |
0 |
0 |
0 |
0 |
0 |
從主體劃分,企業形成知識產權260件(占知識產權數的59.91%),是專利的主要來源;獨立科研機構85件(占19.59%);大專院校60件(占13.82%);醫療機構和其他單位共有29件(占6.68%)。
登記的518項成果的經費總投入421162萬元。其中成果完成單位自籌資金329653萬元,占總投入的78.27%;地方投入23897萬元,占5.67%;國家投入15378萬元,占3.65%;部門投入49361萬元,占11.72%;基金投入107萬元;國外資金153萬元。
二、應用技術成果
393項應用技術成果中,按照成果屬性占比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屬于原始性創新的成果過半(占應用技術成果數的67.18%),達到264項;屬于國內技術二次開發成果111項,占28.24%;屬于國外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成果18項,占4.58%。(見圖8)
393項應用技術成果中,由圖9可見,按照成果水平占比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國內先進水平122項(占31.04%),國內領先水平120項(占30.53%),未評價水平92項(占23.41%),國內一般水平22項(占5.60%),國際先進水平21項(占5.34%),國際領先水平16項(占4.07%)。
393項應用技術成果中,如圖10所示,處于成熟應用階段的成果219項,占55.73%,初期階段成果89項,中期階段成果85項。
393項應用技術成果中,有134項屬于高新技術領域,占應用技術成果總數的34.10%。134項成果分布在7個高新技術領域內,按照成果數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現代農業33項(占應用技術成果數8.40%)、新能源與節能25項(占6.36%)、現代交通23項(占5.85%)、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14項(占3.56%)、新材料11項(占2.80%)、電子信息9項(占2.29%)、地球、空間與海洋7項(占1.78%)、先進制造6項(占1.53%)、環境保護6項(占1.53%)。
393項應用技術成果行業分布較廣,體現在12個應用行業中,按產業分布進行分類統計:第一產業131項,占應用技術成果總數的33.33%;第二產業共91項,占比為23.16%;第三產業共171項,占比為43.51%。(見表五)
表五 2018年應用技術成果應用行業分布
應用行業 |
項目數(項) |
所占應用技術成果比例(%) |
第一產業 |
131 |
33.33 |
農林牧漁業 |
131 |
33.33 |
第二產業 |
91 |
23.16 |
采礦業 |
38 |
9.67 |
制造業 |
33 |
8.40 |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
20 |
5.09 |
第三產業 |
171 |
43.51 |
建筑業 |
66 |
16.79 |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
6 |
1.53 |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
7 |
1.78 |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
19 |
4.83 |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
5 |
1.27 |
衛生和社會工作 |
66 |
16.79 |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
1 |
0.25 |
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
1 |
0.25 |
393項應用技術成果中,產業化應用成果152項,占應用技術成果總數的38.68%;小批量或小范圍應用成果122項,占31.04%;正在試用的成果92項,占23.41%,未應用的成果27項,占6.87%。(見圖11)
393項應用技術成果中,從轉化方式角度劃分,實際產生經濟效益的成果81項,自我轉化總收入686718萬元,凈利潤140619萬元,實交稅金44441萬元,節約資金50360萬元,出口創匯5600萬元;合作轉化收入21323萬元,其中技術入股股權折價308萬元;產生技術轉讓予許可收入10萬元。
三、基礎理論成果
2018年登記的518項科技成果中,基礎理論成果103項,占總數的19.88%。從成果來源統計顯示:課題來源仍以地方計劃為主,共51項(占49.51%),其他廳局計劃次之,共18項(占17.48%),自選項目17項(占16.50%),國家科技計劃10項,部門計劃3項,國際合作2項,地方基金2項。從成果水平看:成果水平達到國際領先2項、國際先進19項、國內領先48項、國內先進28項、國內一般4項,未評價2項。國內領先以上水平共69項,占基礎理論成果的66.99%,總體水平較高。
四、軟科學成果
2018年登記的518項科技成果中,軟科學成果22項,占總數的4.25%。從成果來源統計顯示:自選課題8項、地方計劃7項、其他廳局計劃項目4項、部門計劃1項、部門基金1項、橫向委托1項;從成果水平統計顯示:國際先進1項、國內領先9項,國內先進9項,國內一般1項,未評價2項。
五、科技成果統計分析
2018年度登記的518項科技成果經統計整理,呈以下幾個特點:
(一)2018年518項科技成果,應用技術成果393項,占75.87%;基礎理論成果103項,占19.88%;軟科學成果22項,占4.25%。從來源上看,自選課題數量為163項,成為主要來源,達到31.47%,其中企業自選課題登記成果69項,占自選課題成果總數42.33%;地方計劃成果數次之,達到133項。反映出企業等科研主體的自主創新意識和能力進一步提高,今后仍需強化鼓勵自主創新、自主選題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提高自選課題成果數量和質量,提高科研主體的創新能力。
(二)2018年應用技術成果共393項,其中,產業化應用成果153項(應用技術成果總數的38.68%),小批量或小范圍應用成果122項(31.04%),正在試用的成果92項(23.41%),未應用的成果27項(6.87%)。今后仍需加強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資源優勢,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相關優秀技術成果的轉化,進一步提高產業化應用水平。從行業分布看,第一產業成果共131項,其中獨立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完成54項,占第一產業成果數的41.22%,企業、事業單位完成76項,占第一產業成果數的比例提高,達58.02%;第二產業成果共91項,企業為主力軍,共完成71項,占第二產業成果數量78.02%;第三產業成果數量較上年增加,主要原因是2017年11月新修訂的《青海省科技成果登記管理辦法》拓展了登記范圍,建筑業登記科技成果數量增長明顯,共登記成果66項,其中工法類成果25項。
(三)2018年登記成果屬地方計劃的133項,占登記總數的25.68%,其中驗收登記的成果數量增長明顯,共90項,占地方計劃數的67.67%,今后仍需加強成果管理及科技計劃立項管理的結合,鼓勵科技立項的項目在研發中形成科技成果,以增加登記科技成果數量,提高成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