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穴青蟹人工繁育養殖與種質資源開發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成果概況
成果類別: | 應用技術 | 體現形式: | 其他應用技術 | 課題來源: | 部門計劃 |
起止時間: | 2003.09 至2014.03 | 研究形式: | 與研究院所合作 | 所處階段: | 成熟應用階段 |
成果屬性: | 原始性創新 |
成果簡介
青蟹是我國主要的海水養殖蟹類之一,年養殖規模在50萬畝以上,產量在10萬噸以上,產值約為160-200億元。然而,我國青蟹產業中長期存在諸多問題,如種質混雜、定名不清,人工養殖過度依靠天然苗種,養殖技術落后,養殖模式單一,缺乏優良種質等,極大地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針對這些技術問題,項目組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上海市科委項目等課題的資助下,歷經10余年,在青蟹種質資源鑒定、人工苗種繁育技術構建、人工養殖技術與養殖新模式構建、分子輔助育種及人工選擇育種技術構建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
1.系統開展了我國沿海青蟹的收集、鑒定和分析,建立了青蟹種質鑒定技術,掌握了遺傳背景,首次明確了我國沿海青蟹是擬穴青蟹,確定了青蟹屬4個種的進化關系。
1) 針對我國青蟹存在種質不清的問題,本項目收集到我國沿海19個代表性野生群體,明確了我國沿海青蟹和主養青蟹為擬穴青蟹,而非傳統認為的鋸緣青蟹。
2) 針對青蟹屬分類模糊、種類判別困難等問題,本項目組率先測定了青蟹線粒體全基因組序列,分別以3個和12個線粒體基因拼接為分子標記,明確了青蟹屬的4個種之間的進化關系,建立了快速鑒定這4個物種的分子技術。
3) 針對我國沿海擬穴青蟹遺傳多樣性狀況不清的問題,本項目組采用線粒體和微衛星標記揭示了我國沿海青蟹種群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明確了多態性總體上呈現由北到南逐漸升高的趨勢,海南種群的遺傳雜合水平最高,北部灣和三門群體與其他群體遺傳差異顯著,弄清了表型生長性狀間的相關性,建立了生長方程。
2.攻克了青蟹人工繁育關鍵技術,實現了苗種規模化生產和供應體系,為青蟹的大面積推廣養殖奠定了基礎。
1)在摸清種蟹培育各階段的溫度、鹽度、光照和營養等需求的基礎上,掌握了室內人工條件下親本性腺發育規律,突破了人工調控親本性腺發育、抱卵和幼體孵化的關鍵技術,建立了室內抱卵種蟹培育成套技術,實現種蟹培育存活率達到80%以上,抱卵蟹獲得比例達90%。
2)通過對關鍵理化因子的解析,突破了青蟹幼體變態發育控制及培育關鍵技術,建立了室內人工苗種規模化培育配套技術,實現苗種培育成活率蚤狀幼體至大眼幼體階段達25%,大眼幼體至 1、2期仔蟹達72%,單位水體產量達到平均11000只/M3。
3)深入研究了青蟹幼體階段對營養要求的特殊性,研發了基于池塘微生態調控技術的苗種生態培育方法,建立青蟹室外池塘生態育苗技術,大大降低了人工苗種的價格。
4) 針對我國青蟹養殖季節苗種需求時間不同的特點,建立了南繁北養的種苗生產和供應體系,跨季節、跨區域提供苗種。
3.開展了青蟹低鹽度條件下的養殖技術研究,構建了適應不同地區特點的多模式生態養殖技術,推動了我國青蟹養殖產業健康發展,為青蟹的大面積推廣養殖奠定了基礎,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
1) 針對上海河口地區鹽度低,生長期短的問題,創建了低鹽度地區青蟹生態養殖模式,為增加上海地區灘涂利用效率,提高沿海漁民收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針對青蟹養殖過程中,飼料不能夠充分利用,殘渣飼料惡化水體環境的問題,創建了適應上海、浙江地區“蝦-蟹 ”、“蟹-貝”等生態養殖模式,實現了養殖品種互利的多元化養殖生態結構,改善了水質,提升了養殖產品的品質。
3)創建了“健康高效”的養殖模式,實現了高產、高效和健康養殖,大幅提高了養殖單產和經濟效益。
4)項目組長期在青蟹養殖領域開展的養殖技術普及推廣工作,并連續12年在上海杭州灣沿海開展了青蟹增殖放流活動,累計放流苗種283余萬只,有效恢復了野生種群,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生態效益。
4.規模化篩選了青蟹微衛星和SNP標記,表征了17個重要功能基因,建立了基于基因標記的種質創制技術;建立了人工選育技術,培育出生長速度提高15%的新品系1個。
1) 篩選出302個多態性微衛星標記及129個SNP標記,采用AFLP和微衛星標記首次構建了遺傳連鎖圖譜,建立了個體識別的系譜認證技術,篩選到與生長性能顯著連鎖的微衛星標記,構建了基于遺傳標記的青蟹種質創制技術體系;
2)首次采用454測序技術表征了擬穴青蟹轉錄組特征,挖掘到6000多個功能基因,克隆并明確了17個基因在青蟹生長發育和抵御疾病侵染過程中的作用;
3)建立了人工選育技術,結合分子輔助育種技術,構建了基礎群體4個、全同胞家系16個,建立了定向交尾技術,培育出生長快速的新品系1個,生長速度提高15%。
本項目發表論文67篇,SCI收錄27篇,被引用385次,出版專著2部;獲授權專利33項,發明專利10項;獲軟件著作權1項;制定行業標準2項,舉辦培訓班4次,培訓技術骨干180余人,培養研究生18人;經水平查新,項目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上海、浙江及海南等地建立核心育苗基地5個,生產苗種2228萬只,推廣人工苗6.13萬畝,累計推廣養殖面積23.93萬畝,實現總產值約13億元。增殖放流苗種283萬只,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
應用前景
主要應用行業: | 農、林、牧、漁業 | 知識產權形式: | 專利 |
應用狀態: | 產業化應用 | 擬轉化方式: |
單位概況
完成單位: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 | ||
單位地址: | 上海市楊浦區軍工路300號 | ||
單位電話: | 021-65684690;65683926 |
聯系方式
聯系人: | 王翠華 | 聯系人電話: | 021-65664854 | 聯系人Email: | kyc@ecsf.ac.cn |
微信公眾號
服務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