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病害綜合防控及健康養殖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成果概況
成果類別: | 應用技術 | 體現形式: | 新技術 | 課題來源: | 地方計劃 |
起止時間: | 2007.01 至2013.12 | 研究形式: | 與研究院所合作 | 所處階段: | 成熟應用階段 |
成果屬性: | 原始性創新 |
成果簡介
青蟹是我國南方傳統養殖種類,也是中國產量最高的海水養殖蟹類,主要分布于廣東、福建、浙江、海南、廣西等省區。2013年全國青蟹養殖總產量13.8萬噸,產值約140億元;其中廣東居全國首位,為4.47萬噸,占32%。青蟹也是汕頭市海水池塘的傳統特色養殖品種,有10多萬畝養殖規模;其中,牛田洋圍墾區有海水養殖池塘3萬余畝,主養品種青蟹在2004年前占80%。然而,自2005年起,牛田洋和其它地方一樣,養殖青蟹發生前所未有的病害,死亡現象嚴重,給當地的經濟、社會和生活等造成嚴重影響。在此背景下,汕頭大學聯合當地有關單位對青蟹病害進行攻關研究,在廣東省科技廳、教育廳、海洋與漁業局等部門立項的科研課題支持下,重點圍繞“弄清病害種類、病原及病因,建立病害檢測方法和綜合防控技術”等內容開展系統深入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 查明汕頭牛田洋青蟹病害的主要種類為黃水病(又稱牛奶病,約占46%)和黃斑病(約占44%),且大部分病蟹為混合感染。確定兩種細菌(副溶血弧菌和嗜水氣單胞菌)及一種寄生蟲(血卵渦鞭蟲)為主要病原;其中,嗜水氣單胞菌為青蟹的病原菌和血卵渦鞭蟲可感染低鹽度(4~8 ppt)水體養殖的甲殼類系國際上首次報道,這為低鹽水體中養殖青蟹的病害防控提供了指導和依據。
2. 建立了通過外觀病癥和組織病理學觀察以及分子生物學方法(PCR)相結合的青蟹病害的檢測技術,同時也建立了主要病害的綜合治療方法。
3. 確定青蟹病害爆發與養殖區生態環境因子惡化有關,即養殖池塘的鹽度、溶氧和pH較低,水體污染因子濃度增高及微生物致病菌大量滋生等生態環境因子的惡化是導致青蟹病害爆發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礎上,從生態防控策略出發,建立了“青蟹與蝦魚藻多品種生態混養、半封閉式養殖、封閉式循環水養殖以及養殖環境生態修復技術相結合的青蟹健康養殖模式和病害綜合防控技術”。與傳統開放式養殖模式相比,新模式和新技術的應用,可使青蟹存活率和畝凈收益分別提高71~103.5%和122.2~223.6%。
4. 對青蟹重要免疫因子的抗病特性及其作用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青蟹血藍蛋白對病原副溶血弧菌的抗性及對異種動物紅細胞凝集和溶血活性的作用機制;獲得青蟹免疫相關基因SpToll、SpLRR、SpNOS全長cDNA序列,并證實其與免疫密切相關;最先從青蟹中鑒定出11個候選免疫增強標志基因,并證明血藍蛋白和酚氧化酶原適合作為快速篩選免疫增強劑的標志基因。這些成果為揭示青蟹免疫增強機理、建立養殖青蟹的病害免疫防控策略等奠定良好基礎。
5. 發表論文17篇,其中SCI論文8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件,制定及修訂技術標準/規范6項;培養了博士和碩士8名,培訓養殖技術人員11批、757人次。
6. 該成果主要應用于青蟹養殖池塘或以青蟹為主養種類池塘的水產動物健康養殖和病害綜合防控。目前已在汕頭、潮州、揭陽等地推廣應用20余萬畝,近三年累計新增產值約9.5億元,新增利潤約2.5億元,帶動農戶1051戶、就業人員超過25000人,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今后將加大成果的推廣工作力度,使其在全省、全國發揮更大效益。
7. 經鑒定,本成果在青蟹健康養殖模式建立和病害綜合防控技術研發方面有明顯的創新性,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關青蟹血藍蛋白功能與免疫增強標志基因的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應用前景
主要應用行業: | 農、林、牧、漁業 | 知識產權形式: | 專利 |
應用狀態: | 產業化應用 | 擬轉化方式: | 合作研發 |
單位概況
完成單位: | 汕頭大學 | ||
單位地址: | 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大學路243號 | ||
單位電話: | 0754-82903666 |
聯系方式
聯系人: | 羅英光 | 聯系人電話: | 0754-86503271 | 聯系人Email: | ygluo@stu.edu.cn |
微信公眾號
服務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