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耕作制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
成果概況
成果類別: | 應用技術 | 體現形式: | 農業、生物新品種 | 課題來源: | 部門計劃 |
起止時間: | 2008.01 至2014.12 | 研究形式: | 與院校合作 | 所處階段: | 成熟應用階段 |
成果屬性: | 原始性創新 |
成果簡介
“十一五”以來,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先后主持承擔了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東北地區現代農作制模式構建與配套技術研究與示范”(200803028)、“東北平原地力培育與持續高產農作制模式及配套技術研究與示范”(201103011)課題和國家科技部成果轉化項目“遼西北旱作區玉米節水增產技術示范與推廣”(2011GB2B000022)。項目針對遼寧旱地耕作制度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以提高旱地糧食生產能力為目標,在全面分析了耕作制度演變規律的基礎上,基于氣候變化和耕作制度演變規律制定了東北地區耕作制度新區劃,提出了主要作物戰略發展優先序和區域技術優先序;創新了以玉米主產區田間優化配置和生態脆弱區多生物優化配置為核心的種植制度;建立了旱地地力提升和持續高產的土壤耕作制度和施肥制度,同時進行了大面積示范、推廣應用,并以此為核心形成了本成果。
1.項目對東北地區1978年至2012年氣候變化演變規律和耕作制度演變規律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采用FSD研究方法,制定了東北地區新的耕作制度區劃,并首次提出了東北地區產業和作物發展戰略優先序和技術優先序;
2.針對玉米主產區和生態脆弱區開展了旱地田間優化配置和作物多樣性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究,明確了旱地農田資源高效利用的機理和群體生產力提升的技術途徑;
3.首次系統提出了遼寧省主要土壤類型(棕壤和褐土)的高產耕層技術標準,填補了合理耕層構建參數量化研究上的空白,為我國北方旱作農田土壤耕作制度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并配套開展了耕層優化技術研究,明確了土壤耕作的最佳耕作時間、周期和方式等;
4.探明了秸稈還田最佳的還田周期和還田量及與氮肥的互作效果,明確了旱作農田有機無機結合技術與地力培育持續增產技術;
5.在突破關鍵技術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不同區域的耕作制度模式2個,提出了旱地農田多層次(冠層、表層、耕層)優化管理技術體系,形成了技術體系6套。
6.成果累計示范推廣108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11.38億元。項目與地方龍頭企業組建了產學研聯盟,培育了地方優勢產業。成果的應用,為遼寧省成功抵御2009年和2014年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災和2011年阜新市糧食產量首次突破50億斤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應用前景
主要應用行業: | 農、林、牧、漁業 | 知識產權形式: | 專利 |
應用狀態: | 產業化應用 | 擬轉化方式: |
單位概況
完成單位: |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 | ||
單位地址: | 遼寧省沈陽市東陵區東陵路84號 | ||
單位電話: | 024-31027396;31025877 |
聯系方式
聯系人: | 孫占祥 | 聯系人電話: | 024-31026176 | 聯系人Email: | sunzhanxiang@sohu.com |
微信公眾號
服務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