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高產抗逆蓖麻雜交種選育技術及應用
成果概況
成果類別: | 應用技術 | 體現形式: | 農業、生物新品種 | 課題來源: | 地方計劃 |
起止時間: | 2011.04 至2013.12 | 研究形式: | 獨立研究 | 所處階段: | 成熟應用階段 |
成果屬性: | 原始性創新 |
成果簡介
該項目是內蒙古自治區專利轉化科技計劃項目,由通遼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承擔,內蒙古民族大學合作完成,執行期為2011年4月-2013年12月。在科技廳的大力支持及項目組全體成員的不懈努力下,按計劃圓滿完成項目任務,并在一些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于2014年11月25日通過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組織專家驗收,2015年7月7日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組織專家鑒定。
利用“易識別蓖麻單雌系誘變保持法”專利技術建立的“一系兩用”“兩用法”蓖麻雜優利用技術,育成6個蓖麻雜交種,其中:中高稈4個、矮稈2個。品質優良,尤其是雜交種通蓖9號,籽實含油率53.21%,比通蓖6號高2.4個百分點,蓖麻酸含量80.14%;雜交種子平均純度達98.34%,高于國內其他雜交種15%左右,達國內同類產品領先水平,各項指標均達國家優良種子質量標準。
育成農藝性狀好、配合力較高的標記雌性系61份,完成了197份材料標記雌性性狀的轉育工作,配制基礎組合208份;育成骨干恢復系共33份,完成了200份中高稈恢復系的轉育工作,配制基礎組合175份。利用“一系兩用”“兩系法”雜優利用技術,構建了包括中高稈、矮稈兩大雜交種選育體系、四大選育基礎群體,通過研究探索完善了測交種配制方法,使年配制測交種達300份左右,既保證了種子數量,又加快了雜交種選育的進度。通過產比試驗選育出產量和農藝性狀好,抗性強的優勢雜交種組合15個正在參加內蒙古區域預備試驗,其中中高稈10個,矮稈5個。
研究了通蓖7號、通蓖9號畝產280公斤以上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和通蓖系列蓖麻雜交種水澆地畝產250公斤、旱薄地畝產150公斤的模式化栽培技術,并在我國北方蓖麻主產區建立示范基地4.943萬畝,帶動周邊地區種植通蓖系列蓖麻雜交種。通過這些品種的推廣應用。實現了我國北方蓖麻品種從應用常規種到雜交種,從高稈到矮稈兩次大的飛躍。
2011-2014在我國北方蓖麻主產區四年共推廣通蓖系列蓖麻雜交種及配套技術288.7萬畝,其中:水澆地模式化栽培137.6萬畝、旱薄地模式化栽培151.1萬畝。共生產優質商品籽51050.62萬公斤,總產值275940.610萬元,新增總產7908.20萬公斤,新增總產值42704.684萬元,新增純效益33409.630萬元。通過項目建設,使我國北方蓖麻主產區尤其是東北主產區雜交種生產標準化率達100%,雜交種及良種配套技術推廣應用率達到70%以上,極大地促進了成果轉化。
總之,通過研究已完成或超額完成了項目任務,各項試驗完全按項目計劃要求嚴格執行。本單位通過攻關,其在蓖麻研發能力和基地條件上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和改善。通過三年研究,不僅獲得了第一手試驗資料,而且積累了遺傳育種、栽培技術等方面的豐富經驗。更重要的是構建了試驗數據處理和資源管理及文獻資料管理平臺,與各大院校建立了緊密聯系與協作關系,并在單雌性狀遺傳規律、分子標記等方面開展了合作研究,實現了人才、設備、資源合理配制,拓展了技術創新的平臺,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雜交種產業化開發研究,建立了良種繁育基地,購進了種子加工設備,建成了雜交蓖麻生產線,建成了一支專業營銷隊伍及本土技術骨干,構成了強大的市場營銷網絡。培養了學科帶頭人及多名技術骨干,研究人員達到14人,成為我國最大的一支蓖麻育種科研隊伍,科技人員的整體素質有了較大提高。項目完成后,我單位蓖麻研究整體技術水平,創新能力、關鍵技術水準、產品競爭能力均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應用前景
主要應用行業: | 農、林、牧、漁業 | 知識產權形式: | 其他 |
應用狀態: | 產業化應用 | 擬轉化方式: |
單位概況
完成單位: | 通遼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 ||
單位地址: |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錢家店鎮市 | ||
單位電話: | 0475-8756317 |
聯系方式
聯系人: | 王建 | 聯系人電話: | 0475-8756311 | 聯系人Email: | 253245050@qq.com |
微信公眾號
服務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