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成果統計分析報告
2012年度,即
1、2012年度我部登記并上報的科技成果為220項。與前幾年相比有較大幅度增長,如,2010年為120項、2011年為141項,與其相比2012年增長分別為45%和36%。
2、所登記科技成果的評價方式有較大變化。過去的成果評價方式,鑒定或評估方式都占有絕對主導地位,分別占當年統計成果項目總數的60%或50%以上,而“驗收項目數”僅占不足20%。2012年度的情況則變化較大:“驗收項目數”達到210項,幾乎為全部所登記成果,僅有“鑒定項目”7項、“評審項目”1以及“結題項目”2項,其它評價方式的成果均為“
3、完成科技成果的單位屬性發生了明顯變化,獨立科研機構完成的成果數量近年來明顯下降。本年度統計大專院校完成的科技成果項目數量占居首位,達102項,占統計成果總數的46.36%,成為本年度科技成果研究、開發的主體。緊隨其后的是公司或企業,完成的科技成果為57項,占統計成果總數的25.91%,醫療機構僅完成成果1項,占統計成果總數的0.45%。其他類型單位(協會、學會、中心以及管理部門等)完成科研成果32項,占統計總數的14.55%。獨立科研機構完成的成果數量則不及大專院校、公司企業,完成的成果僅28項,僅占總數的12.73%,已明顯退出科技成果研究、開發的主體地位。另外,現有獨立科研機構明顯走上企業化的道路(或走上創收之路),其名稱上帶有“有限公司”后綴的明顯增多,從科研機構完成的成果內容上看,真正科學性較強的課題在減少,大部分是所謂“短平快”課題。這也可能是“基礎理論成果”減少的原因所在。
4、科技成果類別中“應用技術”類成果數量占絕對優勢。所統計的220項科技成果中159項為“應用技術”類成果,占總數的72.27%,而軟科學成果為55項,占總數的25.00%,基礎理論成果僅6項占總數的2.73%。這一趨勢表明多數成果密切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大部分均已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基礎理論類科技成果太少,可能嚴重影響行業科技進步與科技創新以及整個行業的發展后勁;軟科學類成果過少,可能影響國家或行業管理與決策等方面的正確性、科學性、前瞻性以及可行性。基礎理論類成果近年來持續維持在低位應該引起各級領導部門,特別是掌管科研經費部門高度重視。
5、從課題來源分析:國家科技計劃課題為0項,部門計劃項目共計217項,其他合計3項(其中地方基金1項、橫向委托1項、其他1項)。主要為部門計劃內項目,217項中完成單位分布是:大專院校101項、公司企業55項、獨立科研機構為28項、其他33項。值的一提的是上述科技成果的來源并不能反應部門研發經費投入的力度,例如部門計劃內項目多數為完成單位自行投入,只是列為部門年度計劃。部門科技投入的力度統計報表并不能反映。
科技研發項目實際經費投入與產出,難以統計分析,因為大多數成果的經費投入欄為空缺未填;產出一般均未填寫或是估計數,并不反映實際情況。
6、成果完成人員:成果完成人員文化程度基本上是本科以上的科技人員,按照本年度統計,博士生333人、碩士生621人、本科生410人、大專等其他人員52人。博士生和碩士生主要集中在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公司企業相對較少。盡管公司企業本年度完成科技成果的數量位居第二,但完成科技成果人員文化程度構成卻相對不是很高,與完成科技研發項目的數量地位是不相稱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體所完成成果的水平乃至質量。
7、科技成果水平分析。根據159項應用技術類成果的分類統計,達到國際領先的成果2項,占所統計項目項的1.26%;達到國際先進的成果31項,占19.50%;達到國內領先和國內先進水平的成果分別為88項和34項,分別占55.35%和21.38%;達到國內一般水平的成果為4項,占2.51%。
8、科技成果應用行業分布情況。根據統計結果(應用技術類),成果應用于行業按其數量多寡降序排列為:建筑業94項;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14項;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3項;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9項;房地產業7項;制造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各6項;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5項;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3項;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2項。
9、科技成果應用情況分析。絕大多數研究與開發的應用技術類成果均已應用,即轉化為現實生產力,159項應用技術類成果中,己應用的成果107項,占67.30%;小批量或小范圍應用和試用的成果各2項,占1.26%;未應用的僅45項,占28.30%;應用后停用項目3項,占1.88%。未應用的原因是:資金問題;技術尚未完全成熟,成果處于工業實驗前期;市場問題;政策問題以及其他原因等。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學技術司
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原建設部科技信息研究所)